解譯巖土勘察密碼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給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工程物探技術作為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具有便捷、高效、數據豐富等特點,能夠有效解決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巖土勘察面臨的難題,提高質量與效率。
2018年1月至今,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江蘇院(以下簡稱“江蘇院”)陸續承接了寧句線1標、寧句線2標、南京地鐵六號線2標等三個標段的地鐵物探任務。截至目前,三個標段的物探方案均已通過地鐵公司組織的專家評審,有力推動了江蘇院在地鐵業務領域的技術性突破。
挑戰復雜地質體
據介紹,這三個標段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涉及巖溶、斷層破碎帶、厚層填土等不良地質體探測,物探工作難度很大。
寧句線2標礦山法下穿青龍山,地形起伏較大且山上植被茂密,探測深度最大達到100米;地鐵6號線2標則位于市區繁華地帶,人員車輛通行頻繁,管線等地下障礙物及地表地物復雜,各類電磁、雜散電流、振動等干擾非常大。
這些復雜的情況給物探方法選擇、物探測線布置、物探方法實施等帶來很大的挑戰。江蘇院物探技術人員多次赴現場踏勘,多方調研、查閱文獻資料,并進行各種物探方法的現場測試,反復比較分析各種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及適用性。結合公司的儀器設備調研采購計劃,同時進行了瞬變電磁法、彈性波CT、電磁波CT、鉆孔電視等物探新方法的測試試驗。
寧句線1標位于寧杭公路輔道,車流量非常密集,為了確保數據采集質量,同時減少對鉆探作業影響,物探測試常需要采取夜間作業。11月30日當天,為測試彈性波CT、電磁波CT在本項目中的作業效果,物探團隊計劃21點到凌晨2點時間段進行測試。在異常寒冷的夜間工地現場,物探團隊選擇堅守,一絲不茍地放線、收線、測量。測試進行到后半夜,小雨淅瀝,為了不耽誤測試進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物探團隊將儀器設備置于車中進行測試,直到凌晨5點鐘完成所有的測試項目。
在充分調研和測試的基礎上,團隊編制了切實可行的物探測試方案并通過評審,下一步,將結合專家評審意見和現場測試結果,進一步優化方案。
整合優質資源
近年來,江蘇院承擔的業務呈多元化、多區域特點,在巖土工程勘察中不時遇到各種復雜的地形與地質情況,如巖溶、采空區、滑動帶及地下障礙物等,采用常規的勘測手段往往捉襟見肘、難以全面解決問題,而物探技術則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手段。
面對新的挑戰,江蘇院主動出擊,積極應對。近五年來,先后引進了一批物探專業高校畢業生,逐步構建了物探技術團隊,并陸續購置地質雷達、高密度電法、淺層地震儀、電火花震源、波速測試儀、管線探測儀、鉆孔電視等一大批先進的物探設備,開展物探方法的應用探索。
人力物力配置到位,物探業務迅速發展起來。地下管線探測、大地導電率測試、剪切波速測試、壓縮波測試、電阻率測井、基巖面探測、巖溶探查等物探工作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駕輕就熟的過程,物探工作的廣度和深度逐步加大。
截至目前,物探技術團隊完成了100多個工程的波速測試、70多個工程的地下管線探測工作,參與了江蘇院所有重大復雜工程的巖土勘測工作,如徐州賈汪江莊低風速風電場示范項目及漢能邳州燕子埠風電項目的巖溶探查、滇西北至廣東(云南新松至廣東東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大地導電率測試、準東-華東±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基巖面/潛水面探測、蒙西-晉中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基巖面探測、南京地鐵七號線工程地質勘察全套孔中測試(剪切波、壓縮波、電測井、井溫)、瀏陽經開區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強夯效果檢測等。物探方法在這些工程中的成功運用,解決了工程勘察中的疑難問題,有效節約了物探外委費用,提高了巖土工程勘測質量與效率,切實保障工程的安全質量。
在繁忙的生產任務之余,物探技術團隊積極開展專業知識總結,將所學專業與所從事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對遇到的疑難工程問題深入研究、攻堅克難,先后完成了《地質雷達探測復雜地質體的關鍵技術研究》、《江蘇地區剪切波速估算方法研究》等科研項目,提高了物探專業技術水平,科研項目成果也在工程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和推廣。
前行的道路布滿荊棘,江蘇院物探技術團隊將以地鐵物探工作為契機,積累經驗,提升水平,以服務和技術樹立品牌,不斷提高物探方法應用和物探技術解譯水平,持續推動企業的物探工作和物探成果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為公司的轉型升級貢獻力量。